関西学院大学 現代民俗学 島村恭則研究室

関西学院大学大学院 現代民俗学 島村恭則研究室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岛村恭则谈“‘民俗’是什么——从Folklore到vernacular”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岛村恭则谈“‘民俗’是什么——从Folklore到vernacular”

作者:  信息来源:文科院  发布日期:2018-09-27   浏览次数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岛村恭则谈“‘民俗’是什么——从Folklore到vernacular”

 

2018年9月20日,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导师、日本民俗学会理事岛村恭则老师应邀在法商北楼525成功进行了一场题为“民俗是什么——从Folklore到vernacular”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教授主持,原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评议,慕名而来的有本、硕、博各个阶段的学生,民俗学研究所中村贵老师和王立阳老师也出席了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艳红老师担任翻译。

讲座伊始,岛村教授向大家对他所做的准备以及热烈的欢迎表示感谢,紧接着在邓迪斯对民俗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民俗(Vernacular)是民俗学基于民俗学的视角(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反普遍主义、反主流、反中心的视角)来把握对象时所使用的概念。是作为共有某种社会脉络的群体中的一员在其生存世界——“生世界”中产生并活态存在的经验、知识和表现。基于此,岛村教授就“民俗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讲座。讲座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什么是民俗学的视角?“日常”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何要用“the vernacular”作为“民俗”的英语对应词?

在梳理了启蒙主义以及民俗学史的简单框架后,岛村教授分别以日本民俗学的发展特点和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其定义民俗的反启蒙主义特征。但特别强调的是定义中的“反”,并不是中文语境中的反对与对立。然后,岛村教授就与中国民俗学界同样,今年在日本民俗学界也很盛行的“日常”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讲述。他认为“日常”不是研究对象,而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能被发现的田野。同样“非日常”研究的民俗学也成立。并对社会学为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日常”研究或“日常文化研究”做了区别,认为民俗学具有“使启蒙主义的合理性、霸权、普遍、中心、主流等社会相位上产生的知识体系相对化,产生超越启蒙主义产生的知识体系的见解”的独特性特征。岛村教授采用the vernacular来对应他所定义的“民俗”概念,可改变英文中folklore一直以来带有的传统刻板印象。同时通过vernacular这一关键词,民俗学也会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与重合进一步扩大。他认为现代的学问,都应该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不断前进,同时也必须重视从18世纪以来的民俗学的独特目的与视角。随后,王晓葵教授进行了追问、质疑和思考的三方面评议。

互动环节,在场师生与岛村教授就目前民俗学研究的背景、民俗学者应该如何把握日常、研究民俗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徐赣丽教授借用埃德加·莫兰所提出的“复杂性思维”与岛村教授就能否让民俗的定义走出“非此即彼”的状态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最后,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岛村恭则老师表达了敬意与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f:id:shimamukwansei:20190104002744j:plain

f:id:shimamukwansei:20190104002808j:plain

f:id:shimamukwansei:20190104002822j:plain